Leave your footprint here..


2008年4月27日星期日

放不开的保留

我的心里总有一个疑问,每一次当我见到某个人,和他敞开胸怀的高谈阔论,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我总会细细的观察着,是否这就是他表现得最自然的时刻?是否这就是他的全部?没错,我在问着一个我自己都知道答案的问题。其实打从我开始了我的人际关系,我就不停地在过程中摸索,开始了解了,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都会有所保留,这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叫做“全部”。

你说你看到一个完整的方盒子放在你的面前,你就是看到了它的全部。错!大错特错!一个方盒子,或许你的确仔细观察了它的长度,宽度,阔度,但你是否同时看到了它的内容?究竟那方盒子里面装的是空气,氧气,还是水汽? 我们无从得知。你也可以说,把它切半开来不就得了?也是个不错的点子,但切半了后,它再也不是原本的盒子了,你又能怎么看到它的“全部”?

兜了那么大个圈,只是想把同样的例子套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上,用来论证我的观点。所有物体,是不可能被洞悉他的全部,更何况是思想极其复杂的人类?撇开身体上的结构不谈(我谈心等下会扯到人体解剖学),为什么人总是在思想行为上有所保留?即使他们被允许、受鼓励去放开所有的一切,但我相信能完全无所保留的显现的人,是少之又少。

相传以前的师父授武功或知识给徒弟时,总会留一手。当你问他为什么不把全部都传授出去,让他们世代相传,他或许会答你,为了保障自己。也或许他爱面子,于是回答“我不想让这些黄毛小子一下子学完功夫,以免过于自满,器满则倾啊!”就算让他说得通,也难免验证了人类对外有所保留的心态。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超越,大家都有那怕输心态,这是人的劣根性。中国人后代的儒家思想,就渐渐的走向了这种趋势。徒弟不敢比师父更有成就,以显示出对师父的尊敬。就如乾隆皇帝,也为了显示他对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的尊敬,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皇帝的任职期间。然而却也是因为这种个性,使得一部分的人保持着一种迂腐心态,不敢创新,不敢提出自我意见,而衍生出了博杨先生所提出的“酱缸文化”。

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一样,除非是“老死”或相交熟络的人,我们决不会在其余人面前展露我们的全部。那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哲学,借以保持独立个体与个人神秘感。放开,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,不执著于自我,不拘泥于世俗,用有限的身躯去创造无限的未来,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无限的自我。这是另一种境界了,不是吗?

看别人不顺眼,是自己的修行不够;同样的,对别人有所保留,只是自己的信心不够。

师不必贤于弟子,弟子不必不如师。

仅以此文鼓励自己与身边的人,敢敢地把自我显现出来!!

自我评价:过于拘泥形式,最放不开的,是自己的心与眼。我应该学习放开,勇于表现自己。

替我加油!!

注: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到有先后,术业有专政,如是而已

翻译:
学生不一定(永远)不如老师,老师不一定(样样都)比学生贤能,(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)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,学问和技艺(各)有(各的)专长,(只是)如此罢了。

2 条评论:

匿名 说...

就是输不起
要从别人那边挖东西,自己却不把心交出去
我遇到这样的人
很讨厌

匿名 说...

你这篇让我的脑袋激荡了一下下~

不错哦!
很有深度的一篇文章~
成熟之余,也表达的恰到好处!